带娃路上,几乎每个家长都遭遇过孩子的“情绪风暴”:玩具没选到合意的,当场躺地哭闹;吃饭时被打断趣策略,突然把勺子摔在桌上;睡前不让看动画片,抱着腿尖叫打滚……
这时我们总忍不住讲道理:“哭解决不了问题”“你已经长大了要懂事”,可孩子要么充耳不闻,要么哭得更凶。其实,孩子发脾气时,大脑里负责理性的“前额叶皮层”还没发育成熟,根本听不进任何道理。比起反复说教,父母只需要做好一件事——先接住孩子的情绪,再解决问题。
去年在游乐场,我见过一位妈妈处理孩子情绪的场景,至今印象深刻。3岁的小男孩因为排队时被其他小朋友碰了一下,突然崩溃大哭,还伸手要推对方。妈妈没有立刻制止,而是蹲下来,轻轻抱住孩子,拍着他的后背说:“妈妈知道,刚才他碰到你,你有点害怕,还有点生气,对不对?”
孩子原本紧绷的身体慢慢放松,哭声也小了些,点点头。妈妈继续说:“那我们可以告诉小朋友‘你碰到我了,我有点不舒服’,而不是推他,好吗?”没过两分钟,孩子就擦干眼泪,主动拉着妈妈去排队了。
展开剩余65%这位妈妈的做法,核心就是“情绪接纳”。孩子发脾气时,本质是在“求救”——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,只能用哭闹、撒泼来释放。这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趣策略,不该是“纠正行为”,而是“看见情绪”。就像给哭闹的孩子递一杯温水,先抚平他内心的“焦躁”,再谈怎么解决问题。
相反,很多家长习惯用“否定情绪”的方式处理:“这有什么好哭的?”“不许闹,再闹我就走了”。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觉得“我的感受不被理解”,要么把情绪压在心里,变得沉默寡言;要么用更激烈的方式反抗,形成“越制止越哭闹”的恶性循环。
其实,“接住情绪”的操作很简单,只需要两步:
第一步,“命名情绪”。用简单的语言帮孩子说出感受,比如“你因为玩具被拿走,很生气”“没买到想吃的冰淇淋,你有点难过”。孩子听到这些话,会觉得“妈妈懂我”,情绪就会先降一半。
第二步,“有限接纳”。接纳情绪不代表纵容行为,比如孩子生气时打人、摔东西,我们可以说:“妈妈知道你很生气,但不能打人,你可以捶捶枕头,或者告诉妈妈你想怎么办。”既认可了孩子的感受,又明确了行为的边界。
有位读者曾跟我分享,她女儿以前吃饭总要边吃边玩,一说要收玩具就哭闹。后来她试着先接纳情绪:“宝宝还想玩玩具,突然要吃饭,有点不开心对不对?”女儿点点头,她接着说:“那我们先吃5口饭,吃完再玩5分钟,好不好?”没想到孩子居然同意了,慢慢也改掉了边吃边玩的习惯。
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讲道理,只是他们需要先被“看见”。当我们放下“纠正者”的姿态,变成“情绪倾听者”,孩子才会愿意敞开心扉,跟着我们学习如何管理情绪。
养孩子就像培育小树苗,遇到“情绪风暴”时,强硬的“修剪”只会让枝叶受伤,而温柔的“接纳”,才是帮他们扎稳根的阳光和雨露。
你家孩子发脾气时,你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什么?是先讲道理,还是先安抚情绪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小故事趣策略,我们一起交流更轻松的带娃方法~
发布于:广东省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