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、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——西泠印社携百年社藏珍品来广州了!融创优配
7月22日,“百廿风华 播芳六合——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”在广州艺术博物院(广州美术馆)举办展览开幕式,展览已于7月20日正式开展,将持续至10月20日,呈现了金石篆刻艺术的赓续、传承与发展,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流碰撞。
这是近年来西泠印社最大规模的外展,首次在广州面向公众展出200余件社藏珍品,展品涵盖了书画、篆刻、金石拓本、印谱、印屏等多个门类的文物级精品,来自何震、西泠八家、吴让之、黄士陵、吴昌硕、齐白石、黄宾虹、潘天寿、傅抱石、李叔同等赫赫名家,为观众们奉上一场穿越百年、精彩绝伦的金石书画艺术盛会。序列之完整、藏品之精美、数量之空前,开创了西泠印社文人篆刻藏品大规模外展的先河。
“此次展览西泠印社把‘压箱底’的精彩作品都带到广州来了。”西泠印社理事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张炜羽说,“篆刻爱好者通过这次展览能够全方位领略明清篆刻流派发展面貌,普通参观者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篆刻,展览展示过去又展望未来,对中国传统篆刻艺术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。”
吴昌硕作品“酸寒尉印”,张炜羽提及此印虽名为“酸寒”,但却以名贵田黄石方印刻成,这与吴昌硕早年经历相关。
展览不仅是艺术珍品的集结,更是一部立体的印学发展史。
“文人篆刻”展区内,从明代何震“程守之印”的爽利刀法,到清代西泠八家的切刀妙趣,再到吴昌硕“酸寒尉印”的钝刀沉雄,一脉相承又各开新境。《汉三老碑》拓本上,斑驳字迹承载着东汉先民的生命记忆,当年西泠印社中人集资赎回此碑的佳话,至今仍传为美谈。陈介祺辑拓《簠斋印集》、吴大澂辑拓《十六金符斋印存》等稀世印谱也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。
《汉三老碑》拓本。
广州艺术博物院(广州美术馆)院长罗奇表示,此次展览也是对印学源流的系统性梳理,其中有不少亮眼精品,此次展览后或将难以见到,“如潘天寿的《秃鹫图》,为画家在创作高峰期,以手指作画而成,为潘天寿指墨画的典型代表作,平时很少展出;另有一枚‘为五斗米折腰’的印,可以窥见当时制印的艺术家的贫穷困苦,展品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挖掘。”
右为《秃鹫图》。
上为“为五斗米折腰”印。
针对此次大展的展品特性,广州艺术博物院精心布展,“一方小小印章如果仅是摆放并不能全面展示,因此此次采用玻璃柱方块结合镜面反射展示,展柜玻璃也采用不反光的玻璃,并利用灯光打光呈现印章的外形和力量感。”罗奇希望参观者能够通过一枚小小印章从笔法、字体结构感受到制印者是如何雕刻的。
本次展览涵盖六部分,包括“君子风骨”“标领艺林”“群星璀璨”(书画作品),以及“文人篆刻”“金石拓本”“印谱”(金石作品),系统梳理了西泠印社122年历程。
“君子风骨”聚焦“创社四君子”丁仁、王禔、叶铭、吴隐的初心——他们捐地兴社、谦而不称长,以清隽沉潜的文人风骨奠定社基,展出的《设色百果图》《隶书八言联》等作品,尽显艺术与学养交融;“标领艺林”呈现七位历任社长的扛鼎之作,其中吴昌硕《设色四季花卉图》将“诗书画印”四绝融于笔端,沙孟海《楷书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》笔力雄浑,印证了“西泠印社社长”作为人文标杆的深厚底蕴;“群星璀璨”中则汇聚社员佳作,其中潘天寿《秃鹫图》以指墨绘雄姿,傅抱石《东山图》再现历史意韵,展现“西泠印社中人”共同书写的艺术星河。
涛声听东浙,印学话西泠。此次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(广州美术馆)与122年大社西泠印社携手,不仅是岭南同江南文化的一次深情对话,广州与杭州双城的友好互通,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联动,更是以“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活化”的信念,让金石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。翰墨长青,金石永固,中华文化的传承从非固守,而是如珠江潮涌,在守正创新中奔涌向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展览还设置了两大沉浸式打卡点:位于一至二层过渡空间的“光的盒子”通过投影,将西泠印社经典印章元素艺术化、抽象化处理,营造一个光影交织、充满金石韵味的过渡空间,引导观众步入更深层的艺术殿堂;二层的“拾古”空间,将复刻杭州孤山西泠印社标志性的石坊门,让观众仿佛瞬间穿越至西湖孤山,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泠印社“面面有情,环水抱山山抱水”的景致。
此次展览将分两期推出,第一期为7月20日至9月7日,第二期为9月9日至10月20日,将有部分精彩作品轮换。期间将举办艺博院西泠印社展主题系列公教活动,含讲座、研学、音乐会、市集等。展览诚邀市民共赴这场跨越百年的文化之约,于笔墨金石间,触摸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。
【延伸】
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,承载、记录了122年的印人、文人交往史。在时代变迁中,西泠印社中人存传统之文脉,继往圣之绝学。2009年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“中国篆刻”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西泠印社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,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,有“湖山最胜”之誉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清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在水天含黛、古渡画桥的杭州西湖孤山一隅,丁仁、王禔、叶铭、吴隐等人有感于印学之不振,矢志存亡继绝,发起创立了西泠印社。
西泠印社秉承“保存金石、研究印学,兼及书画”的宗旨,立下“因人传地地传人”的宏愿,奠定了其社团基石。122年来,在吴昌硕、马衡、张宗祥、沙孟海、赵朴初、启功、饶宗颐七任社长引领下,西泠印社汇聚了无数艺林贤达,他们以金石为骨、书画为魂,共同铸就了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堡垒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郑慧梓
摄影:南方+记者 苏韵桦融创优配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